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,“衣”是排在第一位的。這并非偶然。因為人穿衣不僅僅是為了遮體保暖等,還具有裝飾身體、美化生活,顯示人的身份地位、民族信仰、禮儀場合等等。因此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的服飾成為了民族歷史、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。
衣能排在“衣食住行”之首,我認(rèn)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我國冬季十分嚴(yán)寒,許多貧困古人多為缺衣御寒所苦:“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?!薄昂敝绊懸呀?jīng)廣泛深入到了中國文化和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稱“十年寒窗”的讀書人為“寒士”;稱自已出身低微為出身“寒門”;謙稱自己的家為“寒舍”;甚至見面打招呼叫“寒暄”(暄是溫暖)?!昂选币辉~,到現(xiàn)在都還有人在用。而且,古人不僅活著怕寒,連死后也“怕寒”,一些地區(qū)過去還有十月初一在墳頭送棉衣(燒紙)的習(xí)俗,而且要求完全燒盡。本文簡介中國氣候?qū)ξ覈糯椢幕闹饕绊憽?/P>
北著皮棉南穿單特殊氣候特殊衣
我國之所以冬寒,是由于受北方西伯利亞(北半球寒極)南下冷空氣影響,所以特別是北方地區(qū),冬季特別寒冷,需要特別保暖的衣著。
例如,生活在大興安嶺及其附近地區(qū)的鄂倫春等民族過去主要以游獵為生。那里是我國冬季中最冷的地方,極端最低氣溫可以降到零下50℃左右。他們的皮衣主要用又暖又輕的狍子皮。他們用完整的狍子頭皮制的皮帽,因為形象逼真,在打獵中還有迷惑獵物的作用。狍子皮靴子的鞋底用狍子的脖子皮縫制,暖和輕便、走路又沒有聲音,可以接近野獸而不易被發(fā)覺。
生活在東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人過去以漁獵為生,因此他們生活中也多穿他們獨有的魚皮衣。因為黑龍江地區(qū)江水冬寒夏涼,多產(chǎn)大魚(如懷頭、哲羅魚等),而且皮厚皮質(zhì)好。曬干后經(jīng)捶打變軟,便成了輕便、保暖、耐磨而又不透水的魚革。魚皮套褲還是他們捕魚的勞動服。
蒙古族所居地區(qū)盛行蒙古袍。蒙古袍寬大的下擺既便于騎乘,又能在騎馬放牧?xí)r起到防寒護(hù)膝護(hù)腳的作用。最保暖的蒙古袍常用雙層皮縫制而成,一層毛皮朝里,一層毛皮朝外。腰帶可御冷風(fēng)進(jìn)入,再配上適應(yīng)騎馬需要的長筒皮靴,皮靴里套上氈襪,足可耐零下四五十度嚴(yán)寒。
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上,由于低緯高原的氣候特點,冬季御寒的袍子是藏袍。
冬季藏袍用皮制,長袖、寬腰、肥大、超長。穿著束腰帶時,得先將袍向上拉起,直到下擺略低于膝蓋,束帶后放下袍子,于是腰部自然形成一個大囊袋,可裝隨身物品,婦女甚至裝(背)進(jìn)孩子。夜間將腰帶解開,藏袍便成了睡袋。
藏袍十分適合低緯高原上陽光下熱流滿身,而雨雪冰雹一上來又氣溫迅降,身體感覺溫度變化極大等天氣特點。所以天熱時,常只穿左袖。再熱時把右袖也脫下束在腰間,靈活方便。
在我國華南及云南南部等熱帶地區(qū),氣候炎熱,因此衣著終年輕而薄。典型例子是云南西雙版納的婦女筒裙。一塊薄薄花布,首尾相連,三折兩裹,最后在腰間別緊,連褲帶都不用。所以“云南十八怪”中說,“大姑娘不用褲腰帶。
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蓑衣。這是過去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的農(nóng)民雨具,那里四季都有農(nóng)活,但幾乎四季都多雨。穿蓑衣,即稻草編的“雨衣”,就能在雨中騰出雙手干農(nóng)活。稻草雖易被雨打濕,但因草稈向下,能引導(dǎo)雨水向下,因而一般小雨中仍能照樣勞動。
據(jù)記載,我國臺灣省澎湖列島婦女“頭飾”很奇特。她們用兩條毛巾蒙面,上一條下一條,只在眼部留一條縫,看上去有些恐怖。原來,主要是因為臺灣海峽大風(fēng)多,臉部暴露會受到大風(fēng)刮起的海水侵害。這和丹麥法諾島北港婦女戴古怪面具的作用是一樣的。
冬著皮棉夏“赤膊”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
熱帶恒熱,寒帶恒寒,四季衣著變化都不大。只有溫帶及其附近,特別是我國,冬季中由于西伯利亞冷空氣頻頻南下,世界同緯最冷;夏季因陸地干燥易熱,南方還有副熱帶高氣壓控制,又是世界同緯度上比較熱的地方(高原除外)。所以,我國成為在世界同緯度上冬夏溫差最大、而且也是人體感覺世界上最冬冷夏熱的地方。例如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,冬季常有冰雪嚴(yán)寒,夏季又常熱得汗流浹背,過個夏天要瘦好幾斤肉。
可是人不能像動物那樣冬眠,也不能像候鳥那樣遷徙,主要只能靠增減衣服來適應(yīng)。所以,我國東部地區(qū)是世界同緯度上四季著裝相差最大的地方。其中,東北北部是我國冬夏溫差最大,因而也可以說是世界上冬夏衣著差最大的地方(西伯利亞雖冬夏溫差比東北還大,也是世界上冬夏溫差最大的地方,但那里冬極寒而無夏熱,著裝變化反而小。
冬冷夏熱的結(jié)果,春秋季中的氣溫變化就十分急劇,使我國成為了世界同緯度上春秋季最短,和春秋季中增減衣服速度最快的國家。尤以北方最為顯著。例如江南幾乎可穿一春的毛衣或毛背心,到了北京,有的年份甚至穿不多少天就可以穿襯衣了。
除了冬冷夏熱的氣溫年變化外,夜冷晝熱的氣溫日變化也會對著裝有重要影響。
在氣象學(xué)里,稱午后最高氣溫和清晨最低氣溫之差為氣溫日較差。我國年平均氣溫日較差,南方一般在6℃~8℃左右,北方氣候干燥,10℃~14℃左右。西北沙漠、高原盆地甚至超過16℃~17℃。新疆吐魯番盆地春秋季中早有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的說法。
不過,我研究了吐魯番市區(qū)(氣象站所在地,海拔35米)氣溫日較差資料,認(rèn)為還達(dá)不到真正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的程度。
不過,我確信,我國真正可能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的地方應(yīng)該還是在吐魯番盆地之中(深陷河谷盆地地形是所有地形中氣溫日較差最大的地方)。吐魯番盆底即艾丁湖底海拔負(fù)154米,那里盆地地形增大氣溫日較差的作用能夠達(dá)到最大。
2008年夏《中國國家地理》雜志社組織“極限探索”科學(xué)考察,我作為專家組成員建議到艾丁湖底(近些年來夏季湖底基本干涸)進(jìn)行“熱極探索”。還真找到了我國能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的地方,那就是,我們在盆底海拔負(fù)150米的觀測點上,8月2日和3日觀測到了這2天的晝夜溫差分別為24.6℃和23.3℃,平均約24.0℃。而根據(jù)氣候規(guī)律,吐魯番秋季晝夜溫差平均比夏季還可大1.5℃~2℃,因此艾丁湖底秋季晝夜溫差平均可高達(dá)接近26℃左右(個別日子還會大得多),在全國遙遙領(lǐng)先。
它意味著艾丁湖底春秋季有相當(dāng)多的日子里,午后最高氣溫可以高達(dá)30℃左右以上,而清晨最低氣溫又可以低達(dá)4℃左右以下。這樣的日子豈不可“早穿皮襖午穿紗”?那里日出后前4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,據(jù)我推算,氣溫將會上升16℃~18℃之巨。所以如果那里將來有居民的話,真不知道他們那時該如何頻繁地更換衣服哩。